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正文

2012年6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12版

2013-12-23编辑:于顺勤 来源:李兴军 点击:

 

 

 

勤学苦练让认真成为品质   求是求新视责任高于一切

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潍坊科技学院

 

   潍坊科技学院是寿光市人民政府兴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寿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农圣贾思勰的故里,相传仓颉在此造字,盐圣宿沙氏在此煮海为盐;寿光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荣膺“中国人居环境奖”,是胡锦涛总书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重点典型之一。

   校园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馆藏图书150万册。现设11个院系,开设60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学院秉承“修身、博学、求索、笃行”的校训,坚持“以生为本、质量为魂、创新发展、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实施“内涵发展、特色提升、制度管理、和谐校园”的治校方略,弘扬“创业敬业,求是求新”的学院精神,形成了“让认真成为品质”的校风,“责任高于一切”的教风,“勤学苦练”的学风,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特色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和山东省就业服务先进单位等100多项荣誉称号。2010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鲁昕先后莅临学院视察指导工作,对学院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雄厚师资铸就大学风度

分类施教保证学生成才   

    学院专家学者云集,教师学历、职称、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5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98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16人,特聘教授141人,外籍教师33人。学院启动了百名博士、千名硕士建设工程,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伟伦 教授为名誉院长 和特聘 教授,评选出10名重点学科带头人、首批20名学科首席教师,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育教学水平高、教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学院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专科毕业生参加升本科考试,考取人数连续八年全省第一;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连续两年获一等奖;首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0%;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技能大赛连续五年获团体一等奖;参加全国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和全国信息化岗位工程师技能大赛均获一等奖;2011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获山东省特等奖;参加山东省第22届运动会大学生乙组武术比赛获金牌12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参加第八届全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参加第三届山东省科技外语大赛获英语专业组比赛二等奖,并获优秀人才培养奖;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获女子乙组全省冠军;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山东赛区一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全国一等奖。

先进设施彰显大学气派

完善服务蕴涵人文关怀

    学院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全。总资产1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有各类教学实验室106个,设施园艺实验教学中心为山东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面积 5000 平方米 ,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机械工程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实训中心、汽车工程实训中心、化学工艺流程实训中心、蔬菜花卉实训中心、建筑工程实训中心、计算机教学中心等专业性校内实践实习场所配套,设备先进。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纸质藏书150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册,拥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7149种;建有高速宽带网、4000多席位的电子阅览室,开通了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形成了先进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和数字化校园环境,宽带接入学生公寓,与校园网、多媒体电教网共同组成教学、学习、科研等与世界接轨的信息平台。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三大田径运动场等现代化体育设施;学院银行、邮局、通讯、超市、餐厅等生活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助学金等发放公平、公正、公开,平均获得比例20%左右。开通了“绿色通道”,为特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专业建设凝炼综合特色

优势学科引领科学发展

    学院现设11个院系,开设60个专业,提出了“适合的教育”发展方向,形成了以农学为龙头,工学为主体,经管、艺术为两翼,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软件技术专业、园艺专业等为省级特色专业,轻工生物技术、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风能与动力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为省级企校共建专业,软件技术、园艺技术等为省级示范专业,VisualBasic程序设计、有机化学、房屋建筑学、计算机电路、动漫造型设等为省级精品课程。2012年,依托学院专业、人才和科研优势,建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是全国第一所针对国家“蓝色经济”战略建立的地方综合性科研机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联合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山东省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高端专家,聚集优势学科和研究人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建立海洋精细化工研究中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等十大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努力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技术开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创新平台。

立足应用实施科研攻关

服务社会展示创新能力

    学院坚持科研兴院,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了抗体工程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海洋精细化工研发中心、计算机软件研发中心、汽车工程研究所、生物化妆品研究所、农圣文化研究所等15个科研机构。在生物组培、病虫害防治、海洋化工、软件研发、化妆品研制等方面开展了30多项应用研究。设施园艺实验教学中心选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鲁硕红”蔷薇新品种;生物化妆品研究所研发的“美高斯麦”牌三大系列化妆品畅销市场;植物病虫害研究所主编出版了蔬菜类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成功开发了“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实用专家系统(VDDS)”软件,利用网络在寿光区域内建立了蔬菜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植物医院服务系统;地下卤水养殖应用研究所“地下卤水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蔬菜工程技术研究所先后参与承担了国家星火科技项目“设施蔬菜连作障碍克服及环境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省、潍坊市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微生物研究所主持的“北冬虫夏草人工栽培种的分离、复壮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成功;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发出“降压降糖蜂胶胶囊”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由学院创办的国内首家中印合资软件业――山东中印环球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软件已在政府、教育、企业、军事、医疗领域广泛应用……

    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科研课题138项,获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1项,获国家专利33项,出版著作教材175部,发表论文1869篇,被世界三大科技索引收录32篇,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放办学推进国际合作

高雅文化丰富校园生活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印度联合成立了“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山东中印环球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东京大学联合成立了“中日生命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化妆品研究所;与韩国东西大学合作举办了应用韩语专科专业,成立了“中韩留学生学院”;与俄罗斯等东欧10所友好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举办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成为学院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年会,2012年同期举办了山 东高校 博士服务蓝黄战略研讨会,来自国内外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有荷兰、美国、印度、韩国、英国、日本和乌克兰等国家119人来学院任教,其中1人获国家友谊奖、2人获齐鲁友谊奖、3人获山东省外国文教专家教学奖。派出留学生600余人,接收外国留学生100多名。

    学院成立了100多个学生社团,高雅艺术进校园、经典诵读、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公益活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搭建了理想平台;学院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中国女排四强邀请赛、全国国际标准舞大赛、全国武术学校武术套路比赛、中美女排对抗赛、山东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等重大比赛,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优越环境拓展择业领域

灵活机制激活就业市场

    学院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位一体的枢纽区位。学院建立了以晨鸣集团、海化集团、潍柴动力、联盟集团、高科技示范园等为基础的教学实习企业21个、农场4个,固定的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86个。学院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校内建设“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建设了寿光市软件园,为师生实践实习、就业创业搭建了平台。目前,园区已入驻印度格特威技术公司、清华阳光、山东蓝狐动漫等境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培训机构85家,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产值达5亿元。离岸外包业务已打入美国、日本、韩国、捷克等国家市场。软件园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被共青团中央批准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学院坚持贴近社会办教育,融入一线育人才,成立了由行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就业指导委员会,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完善知识结构,强化实验实习教学环节,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实现了学习、实训、就业的“零距离”衔接,学生就业无适应期,深受社会欢迎。目前,学院已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几百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就业网络,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实行二次推荐就业制度,直至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

图片要闻